你試過半夜三點抱著手機啃聞春聲(古言,1v1)嗎?那些字句像發(fā)霉的桂花糕黏在視網(wǎng)膜上。我盯著電子墨水屏的藍光,突然覺得ai生成的甜寵劇情比速溶咖啡還廉價。有個作者用算法批量生產(chǎn)"王爺摟腰殺"橋段,結果被讀者發(fā)現(xiàn)連錯別字都復制粘貼。
前天在地鐵上看見穿漢服的姑娘,手機殼印著"聞春聲(古言,1v1)中毒晚期"。她指尖劃過屏幕的速度比繡娘穿針還快。我突然想,我們到底在追什么?是數(shù)據(jù)包里的虛擬體溫,還是自己快被格式化的情感反射?。?/p>
某平臺搞了個ai寫作大賽。冠軍作品的開頭是"他指尖的溫度像過期**"。評審團里有三個程序員兩個投資人,他們用點擊率給文字標價。這讓我想起奶奶腌的酸菜,在玻璃罐里發(fā)酵出帶霉斑的鄉(xiāng)愁。
朋友說她連續(xù)三個月訂閱聞春聲(古言,1v1)專欄。有天發(fā)現(xiàn)自動續(xù)費賬單,金額夠買十本實體書。那些電子字符像會咬人的螢火蟲,在支付密碼框里閃綠光。我們到底需要多少數(shù)字化的"一生一世一雙人"來填補現(xiàn)實裂縫?
某次線下簽售會。作者簽名的觸控筆突然失靈,在電子屏上劃出心電圖般的折線。讀者們舉著手機錄像,沒人發(fā)現(xiàn)真正的墨跡早被二維碼取代。有個姑娘哭著說追更的365天像被算法切片的年糕,每一塊都粘著相同的糖霜。
我在咖啡館偷聽過兩個編劇吵架。戴眼鏡的堅持說"大數(shù)據(jù)顯示女讀者最愛強取豪奪",扎臟辮的反駁"你他媽活在excel表格里"。他們面前的筆記本電腦開著八個文檔窗口,像八塊正在風干的臘肉。
現(xiàn)在點開任何閱讀app,聞春聲(古言,1v1)的推薦位永遠泡在粉紅泡泡里。那些精心計算的情感高潮,比超市賣的預制菜還標準。有次誤點進寫作后臺,看見情緒曲線圖像過山車軌道,每個峰值都標著金幣掉落的音效。
上周手機摔碎屏。裂紋中的文字變成"聞春聲(古鹽,1v1)",倒像某種隱喻。我們是否正在用二進制腌制古典愛情?當算法能預測第幾章該接吻,人類的心動還值幾個比特?
(這里該寫結論嗎?可生活從來不給標準答案。就像我始終分不清,那些深夜刷屏的粉色章節(jié),到底是止痛藥,還是新型病毒。)
Copyright 2025 //www.feilys.com/ 版權所有 浙ICP備16022193號-1 網(wǎng)站地圖